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生活化
长汀一中 童子杰
文章摘要: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需要的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传统课程、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人们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已渗入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需要的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1传统的数学课程脱离生活
传统的数学课程目标脱离生活,课程内容脱离生活,课堂教学脱离生活。不少数学工作者在不同程度上对数学存在不完整的认识:强调数学理论的纯粹性,强调数学逻辑的严密性,忽视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传递,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这种知识学习与应用的脱节,造成学生不知为什么要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1.1课程目标脱离生活
传统的数学课程目标更多地关注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育。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或越学越没兴趣,觉得学数学就是做题,学了数学没用,或认为只在考试时有用。造成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其中包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等能力)较弱。
1.2课程内容脱离生活
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缺少数学各分支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没有很好地体现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之间的自然联系,这种“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内容安排,使学生看不到数学有什么用,也感受不到学了数学有什么用。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只善于做常规题,与日常事务、日常生活联系的应用意识差,动手能力弱。
传统数学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主要突出的是数学学科已经形成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它以客观真理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它割裂了两个联系:一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二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联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好奇、问题、期望、兴趣,以及许多潜在的能力在其中得不到体现。
1.3课堂教学脱离生活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模式解题,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向、单一。多年的传统数学教学已把数学高高架在“金字塔”上,形式抽象,内容枯燥,让学生望而生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再加上有些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递,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适应、服从。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毁灭。造成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欲望。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它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知识背景展示生活化
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前人从实践中发现和思维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总结归纳,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学生不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一知识。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一知识,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这一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不断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他们体验数学概念、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和思维形成的过程。例如:通过 “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引入导数的概念,通过“方程
2.2知识情境展示生活化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是联系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教师在设计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用“一张纸对折20次有否比珠穆朗玛峰高”引入对数的概念,利用“三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引入排列的概念,用“体育彩票中特等奖的可能性”引入概率知识,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知识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3重视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的需求中产生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和数学一样有古老历史。如欧几里德几何就是一个古老的数学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电磁学中的麦克斯伟方程组、化学中的门捷列夫周期表、生物学中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等都是数学建模的光辉典范。目前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数学建模在生态、地质、航空等方面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建模是培养现代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数学建模被时代赋予更为重要的意义。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从现实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建模通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求解数学模型,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必要时修改模型使之更切合实际”这一过程,它没有设定的标准答案,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过程,是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是体现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过程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建模比较感兴趣,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他们对数学及其它课程的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实际体验,亲身体会到数学探索的愉悦,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数学建模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呈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数学建模问题如“投资买卖”、“手机付费”、“分期付款”、“教育储蓄”等问题都贴近实际生活,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数学。
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进行分析、推理、证明和计算的能力;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及相应数学软件的能力;独立查找文献及自学的能力;组织、协调、管理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生命在于应用,尽管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但常常被数学教材的严密性和抽象性所掩盖,导致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削弱。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一旦理解了某个基本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就会开始给予真正的关注、主动的参与。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还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根据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对于数学理论的应用,不能简单地视为只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要站在数学应用的高度来认识。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环保问题”、“税率问题”、“旅游问题”,“投资问题”等,让他们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能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数学教学过程可以实现如下的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情境是有选择的。“生活化”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形式化误区。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不仅仅把生活作为一种教学背景、一种课程资源,而更强调针对高中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突出发展学生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