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手 一 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刍议
长汀一中 李炳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当前,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有条不紊地罗列实词;物以类聚地呈现虚词;条分缕析地理解句式;张弛有度地归纳内容上。甚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味加大课堂练习容量,面面俱到,把原本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变得书声了了。课堂40几分钟太宝贵了,不少教师怕“读”、不敢“读”、至少不敢“放手一读”,短文章指名朗读一遍,齐声朗读一遍,已是十分奢侈;长一点的文章抓几个段落略略朗读,算是突出重点了。笔者发现相当多的学生也怕“读”,不愿“读”,至少不敢“放声朗读”。读准、读通已经勉为其难,要读出其义自见就“难于上青天”了。他们已经习惯了按教师的要求被动地机械地记忆和练习。师生“重练习轻朗读”急于事功的做法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塞源而欲流长”,硬抓死抠模式教学的症结所在。最终学生面对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特别是文言文翻译题)手足无措,饱食急功近利的恶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圣先贤精辟阐明了“读”的重要性。古代私塾不正是采用了这种“口而诵,心而惟”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量儒生吗?的确,“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朱光潜语)。学习文言文不重视朗读决无真正的效果。张中行先生曾指出学文言文,只有大量地背诵,哪怕不解其义死记硬背,其收益在日后将大显,否则,即使教师把字词意义用法讲得多么深多么透,学生一时记得多么起劲多么牢靠,最终都是劳而无获,没有多大用处。巢宗祺先生(教科书顾问之一)指出:“我们把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移植到语文教学中来,这样势必把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特性,作为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其后果语文教学自然科学化,追求客观化,都被处理到‘物’里去了。这就背离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学科应具有人文性、包容性、模糊性、主观性。”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应当由偏重理性的“析细析微”“讲深讲透”,转向注重感性的“放手一读”“放声朗读”“吟悟体悟”上。
(一)
平庸的教师用一种方法教五十个学生,聪明的教师用五十种方法教一个学生;平庸的教师将灵活的学生教呆板,聪明的教师将呆板的学生教灵活。
朗读法是语文教学法艺术殿堂的重要成员,是汉语教学传统的方法,也是年轻的教学法。一成不变形式机械地运用传统朗读法,必然使“教者生厌,学者犯烦”,久而久之,扭曲、阉割、残杀了教学朗读的兴趣。特别是对有较大文字障碍的文言文来说,怎能不令学生“望文畏读?”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技能是必须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的。朗读法应该是方法根目录,有待于广大师生结合文本,结合具体的阅读实践,开发出一级子目录、二级子目录、三级子目录……
文言文(古诗文)生僻字词繁多,语言习惯殊异,历史年代久远,“不去熟读,则无以明大义”;文言文(古诗文)讲究音韵对仗,崇尚意境情致,内容言简意丰,“不去熟读,则无以明章法”。
笔者认为,一般而言,文言文朗读有以下五级标准:
一、“初读”(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颠倒词序,要求读准语音)。同桌“互读互听”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二、“研读”(不读破字、散句,要求自然流畅,注意重音、停顿,读懂语义)。圈点勾划的习惯务必养成。三、“通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读出语感),即整体感知,知人论世,确定基调,把握情感,通读全文。“美读”(读出语言的音乐美,读出美感),即读出语言的清新自然,平实高雅,含蓄明快,婉约豪放,……让读者与听者得到审美的享受。五、“艺读”(综合性朗读:伴读、唱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边演边读、边舞边读……),即把外在语言内化后,充分调动其它各种艺术形式,辅助朗读,形成综合语言艺术。
(二)
许多人都把方法比作钥匙,教给学生方法,就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其实,一把钥匙一把锁,要给每一个学生一把钥匙,不如让学生学会如何寻找、配置钥匙。方法的艺术就是如何摸索出方法。
高一阶段是培养学生文言文朗读的重要时期。其一、文言内容较为浅易;其二、编排上按时间先后(先秦至明清),全面系统,风格多样;其三、大多为名篇名作,易读易诵。下面笔者就高一语文教材(人教版2000年3月第2版)为例谈谈文言文朗读训练的一些具体做法。
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文言文教学的起始就应让学生感受到读好文言文不难,培养朗读的兴趣。教师范读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要想学生读好,必须先生读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或铿锵有力,或抑扬顿挫,或激情洋溢,或和谐悦耳,或柔润低回,或跌宕急转……的朗读,能吸引学生进入角色,同作者悲喜与共,息息相通,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以下一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
1、导读法
这是朗读前的酝酿工作,导入或生动,或真切,或发散,或集中,或利用挂图、插图、图片、录像等直观呈现,或介绍作者作品的意义影响,或透析文中的名言警句,或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或抛出问题设置悬念,会首先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产生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在导语中构造一种大军压境,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两个超级大国联合围攻一个小国,郑国危在旦夕,怎么办?怎么办?……郑文公自知不敌,烛之武临危受命,他能否说服秦穆公,解除危机呢?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置身于紧张的战争氛围,激起朗读的欲望。
2、入境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让语言符号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实在的人、事、景、物。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齐王与邹忌的对话,语气、语调、神态、心理各不相同。邹忌对妻、妾、客之言——略感自得。妻之言——出于偏爱;妾之言——因为害怕;客之言——出自奉承。邹忌见齐王之言——不卑不亢;齐王之言——虚心纳下。这样指导学生认真研究各人不同的语境,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喜怒、哀乐、爱憎、赞讥……进而把握节奏、语气、语调、停顿、重音,使朗读训练与理解课文相得益彰。
3、移情法
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这是朗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抒情性强的文言文作品,情境创设到位,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深情感体验,引起共鸣。
比如《项脊轩志》第三段抒写思亲之情,选取了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朗读前可创设两个情境:一、高考前夕,夜深了,你还在苦读,母亲扣门问饥寒的情景;二、一位农村学生考取了重点中学,临行前夜,爷爷语重心长,又关切又疼爱又充满期待的嘱咐。通过这两个情境先在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震撼,为朗读过程更好地体味“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埋下伏笔。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然后在反复的朗读活动中,感受课文内容的主体化、形象化,深切领会文本的感情韵味。
4、析理法
鲁迅先生曾以孩子学话为例,说他们“没有老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他还说:“我们先前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几句来……”(《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糊涂始》),这两段话清楚地说明:在言语实践中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也能感受言语,形成语感,掌握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在高一教材中,先后编排了论述秦与六国的兴盛衰亡等内容的文章,如杜牧《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这三篇文章写作背景不同,立论的角度不同,论证的方法不同。教师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品味理解之后,让他们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评文章的风格流派、文气文势、主题立意、论证方法……最后让他们通过查找各方面的资料,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达到“理性迁移“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录音范读、竞赛朗读、测评朗读、复述朗读、背诵式朗读、比较式朗读、修辞处理法、激发想象法……
(四)
培养学生兴趣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摸索方法。陶行知先生提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说朗读是一种综合能力,需动脑、动眼、动手、动口,把思、视、记、听融为一体。朗读的最后是诵读,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结合材料、结合自身特点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诵读方法。如:尝试回忆法、线索串读法、根系图解法、谐音记忆法、纲举目张法、分步完成法……
1、尝试回忆法
心理学表明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应指导学生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应注意多次尝试多次再现。如:识记《季氏将伐颛臾》第三段“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个“长句”,先指导学生把握句子意思和语法结构,然后正确地断句,最后多次尝试多次再现;又如:识记《过秦论》最后一段中“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这个“长句”,先让学生明确“九国”是按各诸侯国国力强弱排列的,然后指导学生多次尝试多次再现。实践证明尝试回忆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难点,并有效及时纠正记忆中的错误。
2、线索串读法
这是根据文本写作特点,梳理文本线索,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快速高效地达到识记效果的诵读方法。
如《归去来兮辞》第二段,学生为了方便自己诵读识记,抓住“归”字作了如下梳理:
归途(乘舟) 问路 抵家 入室 饮酒自娱 涉园观景
再如《游褒禅山记》第一段学生按“游踪”这样进行梳理:
山名 山名由来 点出禅院 引出华山洞 仆碑 碑文
3、根系图解法
这种诵读方法删去枝叶,只留主干,呈现文本主要内容,使记忆深刻而稳定。
如学生提出《兰亭集序》第一段可根据以下图解加以诵读识记。
……
总之,文言文朗读方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既要教给方法,又要放手让学生摸索方法。教师应善于将培养朗读兴趣与训练朗读技巧结合起来,将理性分析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朗读法,让学生尝到朗读的甜头,体会到朗读的好处,充分调动起朗读的主动性,“读之以趣,趣之以读”,“放手一读,放声朗读”,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