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开 发 刍 议
长汀一中 曾稷涛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布,选修课程变得既紧迫又实在了,课程资源开发的任务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认为,课程开发既要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和方式,又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更要与高考要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改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再好的形式也只能是绣花枕头。有句话说得好,那就是让学生考上大学的教学改革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改革!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开发要强调主动性
课程开发的主动性是指我们不能坐等教材,而要课程开发不能只依靠苏教版、人教版之类的教材,因为高高在上、钻深探微的专家学者的观点未必就切合我们中学的教学实际,更何况那些书很多人见都没见过。再说,就算那些书到了我们手上,里面的内容我们又有多熟悉?
过去的课程以“统一性”“确定性”为特征,许多教师不知不觉地就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新课程尊重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以个性化、选择性、多样化为特征,给教师发展以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空间。如果没有把握这一点,那我们就没有把握住新课程的实质。
新开发的课程要有活力,就要让教师主动去开发。主动开发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某一方面要包打天下,而是指教师要主动去钻研,找出自己的长处,找出学生的实际需求,再将两者进行整合。如果这样做了,那么,教学上的“百花齐放”也就不是口号了。
新开发的课程要有活力,就要让教师主动去开发。课程开发的主动性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增强广大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可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够学语文、用语文,都可以成为语文教育资源。面对新课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分析本地、本校和本人的优势与特长,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争取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给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
以上这些,也并不只是设想而已,看看2004年各地的高考题,便可以发现有写串台词的,有写广告词,有写提示语的,形式多变,而这些,不正体现着新课标的精神吗?
反过来,主动进行课程开发,让教师们“术业有专攻”,又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在此,就不多说了。
二、课程开发要讲究实效
1.课程的开发要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教师的课程开发不仅要从自己的强项入手,还要尽量也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这样,我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课程开发有实效。
讲究实效并不等于目光短浅,比如,影视欣赏还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其自觉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审美创造的能力再进一步,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问题也是迎刃而解的——将来谁的业余生活没有电影电视?
我将《影视欣赏》作为自己的开发方向之一。在教写于抗战末期的《荷花淀》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孙犁为什么不把战争写得残酷时,就试着放了苏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德国的《斯大林格勒》的片断给他们看,让他们明白,表现战争,可以平平常常,也可以血肉横飞,关键就看主题如何了。这样,学生就更能明白,孙犁的《荷花淀》在抗日的文艺作品中是属于“换一种口味”来写的,给了人们一些轻松愉快,给了人们一些胜利信心。
在我设想的《影视欣赏》里,将选用的可以是完整的作品,可以是节选,也可以是几个相关的片断,还可以是电视小品、广告片等等,当然,更可以选用学生推荐的材料。只要能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位并提高写作能力的,我们都可以采用。这其实也是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允许学生用具有个性的学习材料去学习——影视种类的丰富就是强力保证。
如果我们的课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能注重师生的对话,也就是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的话,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2.课程的开发要尽量与实际相结合
考试是我们的第一需要。记住,不能为开发而开发,应该为实用而开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选修课的教材看起来很有雄心的,像人教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文化著作选读》等等,我想说,它们未必适合面临强大的高考压力的我们。所以,与其大讲文学史之类的,不如就选几个作者放在具体的时代中来研究。总之,对自下而下提供的各种选修课程我们不能平均用力,更不能全盘照搬,要像鲁迅先来,大胆地“拿来”。实在的东西才有实在的效果,这也是一条真理。如果真的要来质的变化,那也得高考的指挥棒先变才有可能。
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的课要尽量多开。前面已经说到,考试与生活的结合的趋势是越来越紧密。从2004年各地形式多变的高考题就能看出来。我们的学生,日常的语文生活面相对较窄,得到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机会相对有限。我们必须,对这种现实,在语言文字的应用方面多开课,形式可以是演讲辩论指导、诗词对联研究、广告短信研究等等,尽量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从而一举多得。
让选修课与某一专题的系统训练相融合。比如影视作品引入课堂,一定能引发学生很大的兴趣,课堂也一定能热闹起来。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我们的教学目的融入到那热闹的课堂中去。我认为,《影视欣赏》与作文训练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具体的操作的,我就把影视片断的欣赏把记叙文训练中“生动形象”的要求融合起来。描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再现”,目的是使人好像看见了当时的情景、听见了当时的声音、接触到了当时的气氛,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境界,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对于还不能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影视片断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无疑能发挥很大的引导、启发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想,以前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与缺乏系统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是很有关系的,而现在,机会来了。当然,《影视欣赏》还可以和议论文写作、散文写作和课文理解进行有机结合。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选修课的教学就等于分块教学。
3.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渐进过程
课程开发绝对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一个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就像创作一件大作品,一蹴而就的想法绝对是痴人说梦。
课程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个“点”的问题,所以,要“系列化”,要从现在起就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我们最好的作法自然边做边完善。我们的课程开发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做好规划,大力开展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工作,毫无疑问,准备得越早,参与的人越多,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教与学的效果就会越好。要是进一步形成了特色,那么,于己于校都是好事。
再者,课程开发的及早进行,把专家请进来和自己走出去才更具针对性。
另外,在课程开发之后,还有选课指导和评价方式的变革等任务,那些工作的开展都是要以课程开发为基础的。
三、课程开发要在合作中进行
大家都知道,凭一己之力进行课程开发是一种自大而愚蠢想法,那么,除了查阅各种资料,我们应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备课组、教研组内的合作。其中,以备课组内的合作最为重要,因为我们各个备课组进入新课程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那么,合作的机会也就不一样,何况,同一个备课组的成员在课程开发中的合作一般可以贯穿一个教学周期。
不同的年段的备课组也要进行合作。那既可以有足够的新鲜血液保证课程开发的旺盛活力,又能让依次进入新课程的各备课组能有相应的借鉴。
这一切,就需要学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了。
在统一的教材下,每位教师的特长都显示出了差异性,在开展选修课的教学后,各自的优势必将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而参与其中的教师也将受益多多。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融入其中之后,这一切,其实并不会给教师们增加多大的教研负担。
四、课程开发的条件与步骤
我们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开发的条件。应该说,学校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给大家提供的方便是有目共睹的,倒是我们对网络资源的应用还很不够。当然,学校的条件不是很完善的,但它们的完善,必将与我们的开发课程同步进行。
至于课程开发的大致步骤可以是:
1.提前选好自己想教的修选课——可将人教社的选修课安排作为自己选题的参考——并作些准备,同时,也先行构思评价学生表现的工具。
2.准备好自己所选专题的一二章内容或写出一篇论文或几课教案或收集资料并说明其用途以此作为教师选课的一种参考——这也将作为我们组实施新课程的准备,如果不向我提出反对的理由,那我在特定的时候就将其作为方案上报学校。
3.就如何准备课题,如何实施,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等问题分组展开不断深入的探讨。
最后,我想声明的是,我并不是只在“技术层面”进行课程开发的探讨。其实,上文已经突出了学生的一些思维特点和应用能力。要知道,作为母语教学,即使是在新课程标准里面,课时也是偏少的。我们的语文课时只有总课时的14%,而美国却达到了22%,英国20%、法国23%、俄罗斯27%、日本18.5%,可见,我国到现在仍然不能很好的重视母语教学。母语中是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的,民族语言的萎缩了,这个民族发展就会陷入困境。中华文化中积淀的“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怎样才能沉淀到人们心里?除了我们在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外,还可以从提高一个人的母语应用能力入手。毫无疑问,母语应用能力强的人,民族归属感也肯定比一般人强。
以上就是我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一些思考,写出来,愿与同好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