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强化实践
——谈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践观
长汀一中 郑雪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桥梁;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课分为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四个课程模块,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建设常识以及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此,让思想政治回归生活,强化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显著特点和活力所在,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回归生活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哲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克服全球性环境恶化、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以及更加广泛的文化冲突问题,学校课程改革集中于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转向。这种转向要求课程是“生活中的课程”,即课程和教学只能在生活中展开;课程是“为了生活的课程”,即课程改革不是使学生远离生活,而是使学生生活化地发展。
回归生活是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是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自己调节自己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就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认识形成、发展的规律,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重视发生在学生身边事件的教育意义,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一)回归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按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的基本理念,要求针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组织方式强调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强调合乎生活逻辑。既注重政治方向和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又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建构内容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经济模块为例,生活主题是经济生活的体验、创造、规划与经济“舞台”;生活逻辑是如何花钱、挣钱、管钱与发展;学科知识是消费、投资、财政、经济建设的意义;对消费者、创业者、管理者与建设者价值与意义的认同,即价值观问题,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回归生活是由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所决定的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中学思想政治课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教条,它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基本内容是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的理论知识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只有和生活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价值。
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我们往往将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知识课,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现成结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它自身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了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灌输式说教,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创新、重服从轻自主等倾向。这些偏差究其原因,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脱离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
回归生活,强化实践,建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框架,正是还原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增强思想政治课旺盛生命力的必然。
(三)回归生活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内在需要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价值观念和信仰的形成过程,绝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力量的灌输和影响,它是学生个体内部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因此,教学必须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和反思,在经历成功与失败中对比、选择,学会主动放弃和修正某种行为,自觉制定成长目标和方向,从而达到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是符合学生自身需要、又能满足这种需要的教学;对学生有意义的教育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基础上的理解和认同。这里的需要既包括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思考、学生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包括学生在与家庭、学校、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只有和这些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才能使学生听之入耳、学之用心。如讲“意识能动性”有关知识时,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由于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因而很出色地完成的一件事;讲联系观点时,从学生与同学、老师、家庭的联系中去感受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意义。学生实际直观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永远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源泉。
(四)回归生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一是传授科学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和独特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它奠定学生今后发展的基本能力、心理、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中形成健康、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享受快乐、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否与生活结合,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关系到2l世纪我国公民的基本精神面貌。
二、更新教育理念 探索回归生活的教学途径
如何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首先思想政治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为适应社会对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要从重接受转移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上来: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一点独立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思想道德观念的灌输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的现状,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切、实际、可信、可行。具体要求有:
(一)运用生活案例 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将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课堂,使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设计,以利于在吸引学生阅读的同时,促进教学互动、合作探究。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如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比如去商场购物时,我们应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生活情景 加深体验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在教学中设置生活情境,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
转变以往政治课学习中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不断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学后做”向“做中学”转变。
如通过小品、歌曲、诗歌、故事、漫画、案例、角色扮演、游戏、演讲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则很容易达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三)探究生活问题 培养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努力把基本知识原理融人生活题材,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强调学生在问题情景下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让思想政治课堂回归生活,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用或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将思想政治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领悟知识,在体验中掌握理论。
四、强化实践环节,丰富内窖
新课标强调要注重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注重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为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真实故事进行讨论,增加参观、访问、调查和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结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并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之具备创新知识和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中的活动要求,认识回归生活、强化实践环节的意义,勇于和敢于开展活动,放开手脚,回归学情,与时俱进地变革教学内容,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