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理念引发地理教学的新变化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4-11  点击:1687 

新理念引发地理教学的新变化

 

长汀一中  陈雪梅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公平合理、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地理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的产生,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的理解程度,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因此,首先要改变学习方式,变灌输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彻底改变满堂灌、满堂问的局面,把时间留给学生。其次,要努力使我们的探究式学习设计得具有综合性,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而且具有人文性。“以学代教”可以使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例如,在进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变讲授知识为导学。首先,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和研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1)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2)城市的污染源有哪些?(3)如何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示范者,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宏观调控,当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后,教师要适时退出前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被咨询者和鼓励者。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走上讲台,说明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见解作出评价并补充讲解。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鼓励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地理教学应从教师的权威的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中国的传统教育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致使教师高高在上,以知识权威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去审视学生、训导学生。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这不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智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揭示了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而是意味着对话、参与以及师生关系的相互构建。因此,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观。有了这种观念,教师就会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主动与学生交往,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或朋友,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例如,一位地理教师,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谈心、聊天,共同体味学生的生活。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平常的问候,或者肩上轻轻地一拍,都成了他与学生交流的法宝。他总是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进步。因此,学生都把他当成朋友,愿意把心里话对他讲。他的地理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意盎然。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也非常好。

三、地理教学应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模式,它将地理教学活动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的认识活动。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地理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帮助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尽量为学生提供体验知识、探索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1.模拟演示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创设地理情境为主要特征。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地理情景的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地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地震、火山等地理现象展示给学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模拟和其他直观的教学手段,使他们亲身感受所学知识。例如,月相的成因是个教学难点,单凭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如果在课堂上用三球仪演示,学生看到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加上教师的讲解,自然就容易理解了。同样,热力环流、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等教学难点都可以用课件或实物进行演示,再配上教师的讲解,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探讨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地理案例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它是通过学生亲自动脑、动手来获取地理知识,并掌握地理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要对案例中的文字材料、图表资料进行辨析、判断、推理等过程来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材料的搜集、编辑等工作可以由教师来做,然后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进行研讨,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例如,在学习“地质灾害”一节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印度洋海啸的资料,在课堂上,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啸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抗灾减灾措施,进而让学生分析我国发生海啸的可能性。这样,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地震的有关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讨论地理问题为主要特征。它是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地理问题的认识,掌握正确认识地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它的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产生疑难——确定问题、引发思考——运用材料、推理论证——展开讨论、寻求答案——进行评价、深化总结。例如,在进行“气象灾害”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台风的录象导入新课,让学生产生“台风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会带来什么危害?台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等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逐一解决问题,并及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并把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能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应从单一化转向评价的多元化

以往的地理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主体,以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评价形式和主体都较为单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为评价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要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1、评价的形式要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以及各种评价方式的不足,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教师除了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评价学生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辩论、野外调查、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能力以及实地观察、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2、评价的主体要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以往的地理教学评价,教师是单一评价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错和挑毛病,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学生是接受评价的被判者。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师评价,其弊端在于:一是评价的结果容易出现片面、主观,使评价失去客观和公正,被评价者对评价的结果难以认同,因而评价的实效性不强;二是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在评价过程中,由于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学生的碴,学生因而常常通过弄虚作假的办法来应付教师的挑战,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敌对的情绪;三是使学生的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学生往往持一种应付、对抗、惧怕、逃避的态度。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要求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改变单独由地理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地理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有关自己地理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