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解析《考纲》 确立热点 回归基础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11-01  点击:1211 

解析《考纲》 确立热点  回归基础

——谈政治科高考第二三轮复习

 

长汀一中  李锦冲

 

内容摘要:政治科高考复习第二三轮复习应当作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解析《考纲》,对考点的调整部分重点分析,并重新明确考核的目标要求;二是要确定时政热点专题,并引导时政热点与考点的统一,提升能力;三是要整理考点和考题,回归基础,减少失误,克服高原现象。

关键词:高考复习   考试大纲  热点专题  基础知识

 

高考政治科复习是一门学问,复习中如何把握政治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科综合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关系到最后的成功。进入高三下期以后,以全面阅读教材,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为主要目的的第一轮复习已基本结束,新的《考试大纲》正式发布,如何结合《考试大纲》做好以综合能力突破和应用能力提高为主的第二、三轮复习就更为重要了。根据多年实践,我们认为:

一、解析《考纲》,明确目标要求

作为国家级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其《考纲》就是高考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依据,虽然在近几年的文综考试中,偶尔会有“不听指挥”的个别现象出现,但绝不能就此否认了《考试大纲》在高考当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因此在冲刺的第二、三轮重温《考纲》具有重大意义,它将使复习思路明晰、重点突出,从而提高复习的科学性、合理性。

1、明析考试范围中增加的新考点。

每年高考《考试大纲》确定的考点虽然保持基础稳定,但根据国家和社会生活形势的变化,以及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在个别考点上作出调整是完全必要的,在这些调整当中,新增考点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般情况下在当年的高考中或多或少会有体现。

2006年《考试大纲》政治科部分新增两个考点,一是“企业的兼并与破产”;二是“关税”。这两个考点的增加,可以作如下解析:

国有企业改革真正进入攻坚阶段。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条件下,必须促进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活力、壮大规模,并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关系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问题,关系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甚至社会主义制度问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股份制已经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产权关系的理顺成为重点,这需要在市场竞争中通过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等方式来完成,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通过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盘活了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阶段逐渐过去,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运用各种手段、方式、技巧去应对,这样“关税”问题就突出了。

总之,“企业兼并与破产”和“关税”这两个考点的增加集中反映了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

基于以上解析,对这两个新增考点在第二轮复习中应当:明确基本知识:企业兼并与破产的必然性、含义、主要形式、作用(重要意义)、关税的基本特征、关税的作用;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国企改革、公有制实现形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外开放等专题进行渗透备考。

2、领悟《考纲》个别考点提法不和考试范围的调整。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政治学科是一门时代性最强的学科,因此高考当然得与时俱进,充分反映时代的变化。《考试大纲》中对个别考点提法和考试范围的调整有其合理性。2006年《考试大纲》除了新增两个考点外,还进行了如下“一减三改动”的调整:

1)2005年考纲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这一考点但2006年《考试大纲》当中这一考点删除。这一调整并不意味着“科学发展观”淡出今年高考的视线,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这一考点已包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所以关于科学发展观问题绝不是可忽视的,反而应当更加关注。实际上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基本要求,在今年高考当中,科学发展观是命题重点,甚至可以作为主观题答题语言而广泛使用。

2)2005年考纲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考点改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这一调整可以解析为:它呼应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的宏观调控的六条宝贵经验,特别是“坚持把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意味着党更强调科学执政、政府工作更加注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它的调整也使这一考点的考察方向从侧重“为什么要宏观调整”转变为侧重“怎么样实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2005年考纲中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考点改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一调整可以解析为:它标志着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宪法之明确规定)、全面性(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全面领导)、科学性(党的执政方式);它同样意味着在使用答题语言时应当更为规范表述。

2005年考纲中“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时事政治改为“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时事政治。这一调整是常规性的,但至少启示我们:在本时段内出现的时事事件即使不是长效性的,也应当纳入复习的视线。

3、再检《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当前文综考试已经从知识立意为主调整为能力立意为主,《考试大纲》中目标要求也调整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诚然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主要依靠长期实践才能达到较高层次,但在第二、三轮复习中我们可以加强针对性,总结出学生的主要欠缺,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得以提高。如在“获取和解读信息”方面,学生对文字型材料把握较大,而对图表型和漫画型背景材料则束手无策,复习中就可多设置此类型题,通过练习、考试、讲评、总结来改变局面。

二、确定热点专题,引导材料与考点的统一

政治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性的学科,高考试题绝不回避热点,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重大时政热点必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是对应考学生的必然要求。

1、确定热点专题。

确定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在理论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即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新提法、新观念、新思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往往是长效性的问题);能以小见大之事(看似小事却很突出的问题)

根据这一依据,我们认为2006年高考备考中至少要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热点专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含“十一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双稳健”政策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主创新(含创新型国家、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含中部崛起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先教育、台湾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对外开放、“八荣八耻”等十二个热点专题。

2、引导材料与考点的统一。

热点专题的解析,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阐释相关背景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二是联系考点分析(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方面的考点加以分析;三是练习考试巩固提高(设置不同类型题目精练精讲,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东西)。

在热点解析过程中,永远遵循材料与考点相统一的原则,切忌三点:一是在理论上无限上升,超越了学生认知水平;二是单纯为时政而分析时政,脱离了课本知识;三是不分重点、面面俱到,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无所适从。

三、回归基础,减少失误,克服高原现象

开始第三轮复习,高考也就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此前,同学们将考点读了、专题解析了、练习做了,接下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往往是很盲目的,似乎什么都知道,却又什么都不知道,复习没有目标,最后心理疲倦,效果全无,这就是高考复习中高原现象的体现。要克服高原现象,我们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二方面工作:

1、整理考点,回归基础。

高考题目年年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没有变化。因此“基础知识”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夯实基础才是根本。第一轮复习虽然对考点已作了详尽的分析,但往往是散乱而不成体系的,第三轮复习一定要进行整理,明确归类,使混乱的知识在头脑中变得清晰有条理。

经济学考点整理可以分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块,将考点一一对应归类;哲学则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观点及方法论意义明确归类(这一点正是我们学生最为欠缺的);而政治学则分为国家、政党、民族宗教、民际关系四方面进行归类。

2、整理试题,减少失误。

做过的试题千千万,然而不加以整理,实际结果是1+1<1,如果加以整理,结果可能是1+1>2,可见整理试题的重要性。

整理错题:犯一次错误不可怕,而在同一个地方犯两次错误就太可怕。通过整理错题,检视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知识的漏洞,思维方法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教师总结出普遍性错误,精选题目重新演练,让学生在高考中尽量减少失误。

整理专题:做过的题目很多,但在难易度、规范性、设问技巧、答案设置等方面并非每题都是那么严谨,正所谓的见仁见智是也。然近年高考真题、各省市质检模拟题,由于其影响力、方向性的原因,其科学性、规范性、方向性和可信度上要远甚于一般试题,因此通过整理高考真题、各省市质检模拟题,更能洞悉其中之精华。

高考虽然迫在眉睫,但复习必须贴近考纲、联系实际(热点)、回归基础,科学地复习,合理安排时间,并调整好心态,定能在第二、三轮复习中做到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文科综合下政治科考试大纲导读《中国考试》2006年第二期

2、2006年高考文综政治考纲的变化及对策  郭义林《中学政史地》 2006年第4期

3、2006年高考重大热点问题解析  范纯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第4期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