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4-01-12  点击:2924 

长汀一中    谢有亮

    历史教学的总过程是从具体历史事实到一般式特殊规律的抽象和归纳,要进行这种分析和归纳,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并困扰教师的问题是:因为强调了具体历史事实的灌输和讲解,而忽视或难以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知识的传授与具体的运用脱节。就学生而言,由于片面地注重了具体知识概况的记忆,而没有从本质、规律等方面去联系,谈不上辩证思维能力的运用,更谈不上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看待生活中的周围的人和事,所以也谈不上将历史知识真正应用于现实。作者多年从事于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结合对一些高考题目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试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联系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历史知识极其广阔,渗透各个领域,因此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物各个方面的不同联系中去考察分析历史,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既看到事物的整体性又看到其中细节,既看到过去又看到未来,从而对历史有一个完整把握和理解。如讲述“戊戌变法影响”时,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针对课本叙述的两条(思想启蒙和爱国进步意义),引导学生从维新变法的具体背景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具体过程(尤其是论战)来理解其意义;其次,从维新变法以后历史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论证其影响,启发学生,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如从经验教训角度强调维新变法失败后“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的必然性,通过强调章炳麟、陈天华等人思想观念的出现及在社会上引起的极大震动,使学生明确没有经过维新变法的夺痛是不可能有如此社会效应的,从而使学生对维新变法的客观作用有更深理解。又从联系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通过强调清政府从原先镇压维新运动到后来欲以“新政立宪”来延缓统治,更进一步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的深远。
    我在平时教学中把训练学生进行联系思维的方法分别称为:前因联系、设疑联系、后果联系三种,分别介绍如下:
    1、通过对历史知识点原因、背景的联系扩展思维。
    前因联系,是指在讲霜一知识点时,引导学生回忆前面的有关原因、背景的知识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这里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要给学生创造意境,创造悬念,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这些问题设计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例如:我在廛早期维新派的出现时,先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中国近代化开始于什么时候?在什么领域起步?②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③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④为什么日本人学西方取得了巨大成功呢?⑤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你将会怎样做?⑥后期中国也像日本那样做?会不会成功?问题一提出,既促使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多数学生都跃跃欲试进行推论,通过联想对比,既使学生对早期维新派产生的背景有初步了解,而且使他们能对近代的中国和日本进行对比,进一步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并且为后面叙述维新变法失败作了铺垫。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创新能力得到了开发。
    2、通过疑问法,突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设疑联系,让学生不拘泥于陈规旧习,大胆设疑,敢想敢问,敢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权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学生对近百年的屈辱史第一反映便是对列强的痛恨和对清政府的疾首。
这完全出于学生朴素的阶级和民族感情,但正是这种感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而就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我在教学中用了以下的思考题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①西方殖民者在侵略中国的同时,有没有给中国带来其它东西?②如果没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按它原有方工发展,又将会是怎么样?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比较封建社会,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马上得到了拓民。又如,我们在讲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时,总会向学生指出“落后必然挨打”,这固然是一个不争的道理,但从训练学生的思维出发,完全不必拘泥于此,因为落后也可以去打别人如中国古代史上,西夏、辽、金、元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他们不也照样攻打中原的宋朝吗?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使其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
    3、联系现实,查找历史原因,提高分析能力。
    后果联系,即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后果来避孕药开联想,注意这种影响不能仅仅局限在直接影响或立即产生的影响,也应当思考哪些不马上产生有利或不利效应的,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影响的事件或措施。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中“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节内容,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注意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并认识到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措施可能会起到的不利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最终由老师点评归纳得出结论:由于过渡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性也增长了许多,使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外向型经济所担的风险最终导致了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从而揭示亚洲各国经济发避孕药所面临的共性的风险因素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分析能力有了提高。
    二、培养学生人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通过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某些特征,然后把这些特征运用于某一类历史问题,促成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如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分析,得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原因的共性,以运用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又如通过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歧和一致性,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别(如洋务派和顽固派)间的分歧和一致性,甚至把统治阶级中的某一派别(如洋务派)与资产阶级某一派别(如早期维新派)作出比较,分析相互之间的分歧和一致性。通过各种角度分析,让学生掌握特征迁移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又如在讲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活动时,指导学生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出发,把握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即要妥协性和软弱性,再以这一特点为根源,去看待、分析,从而得出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各派代表的多种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道理。由此,学生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
    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把相似要求放在不同知识点中,从而使知识得到迁移。如课堂教学中先以1995年高考题“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步变革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为例,让学生思考、归纳,然后马上加以强化,设计一相似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课堂教学中我以“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工业建设中生产关系的变化”为例,明确公有制经济建立到高充集中的模式、发展,又从单一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而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迈进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并进而增强学生在创造思维中举一反三的能力。中国古代史复习中,我设计了“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重要改革”、“中国古代军事”、“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外交”等一系列专题,既系统地复习了知识,又注重了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具体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用对比思维,通过广泛对比,拓展思维,培养创造力。常用做法是对中外历史史实进行对比对和联系,在对比和联系中设疑。如7—8世纪中国和西方相比,当时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在14—15世纪中西方发展情况对比中,就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点来说,中西方的发展水平应当基本持平,而到了17—18世纪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方,老师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并找出中西最大的差别所在,即开放或闭关的国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程度。
    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充、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区分同类事件间差异,有鉴别地明晰地掌握知识,并相应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如第一国际、第二国际比较,三次科技革命比较,中国在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状况和原因的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比较等。
    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桥梁。
鼓励学生从反面分析问题,大胆质疑、探索,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是由于清政府放松限制,二是由于帝国主义放放松侵略,让学生从反面思考,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障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里民族资本主义是无法充分发展的。又如20世纪初清末“预备立宪”,先提出清廷是由于无奈,然后通过对“立宪”的表象,出台原因、实质、结果等分析,使学生从反面对革命形势的高涨有一个深刻理解。又如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中,既有对亚非拉地区带来的破坏、灾难,又有加速近代化过程的客观作用。还如美国的西部领土扩张,从印第安人来说是辛酸和血洒,但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来说,无疑是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的完整性、全面性就得到了较好培养。
    六、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本。
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抑或带疑的定论,要学会向一个“为什么”,不人云亦云,透过问题的现象看本质,揭示不同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或本质联系,善于揭示事物现象产生的近因和远因,善于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的飞跃。如维新变法运动、练路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表面看,似乎各自独立,联系不大,因此学生很容易孤立地或机械地单个地掌握它们的原因、内容、影响等。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启导学生把这些运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抓住本质,发现其内在联系,从而深层次地对知识点有机掌握。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要从高一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训练,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尽力避免走入误区,如到了高三才临阵“爆炒”或老师课堂中一味“灌输”,更不要无计划的“随意工”支离破碎的去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等原则,把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意识地渗透到读、讲、议、纪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