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播洒快乐 激发创造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4-01-12  点击:2389 

长汀一中    赖郁华

    中学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就成了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一旦失去这种内驱力,中学音乐课程就形同虚设,无法落实,也势必影响每位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音乐教学应该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每节课都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恋恋不舍地离开课堂。据研究,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是最富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此时,一个小小的暗示都能触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我们很难想象,在一群心不在焉的学生中能迸发出多少音乐的火花,但在一堂学生高度兴奋的音乐课上,我们却时时能感受到稚嫩却鲜活的灵感喷涌,可见生产快乐应是我们在每节音乐课上不变的主题。
    一、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动”中得到快乐。
    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和表现性使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但长期以来,音乐课堂的常规要求却与其他学科如出一辙,课桌整齐,保持安静,正襟危坐,学生表达良好情绪的方式充其量是摆摆头、拍拍手、抿抿嘴。学生在管住自己的手、脚、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禁锢住了“心”。心理学认为“手巧方能心灵”,可见肢体的解放对头脑的活跃是多么重要。
    1、创设“动”的环境
    音乐教室大可不必象普通教室那样让课桌椅占去 学生宝贵的活动空间,空间不大的教室可把桌椅靠墙摆,有条件的话还可将节奏乐器或道具摆放在教室里,供学生自由取放。笔者曾上过一节初中音乐欣赏课,课题内容是欣赏舞曲。事先我把《采茶扑蝶》的道具放在教室里,还有绸带、腰鼓等,课前学生一进教室就拿起他们来“玩”,教师也绑上红绸与他们一同起舞,有意识地变化各种动作、舞步,带动学生变着花样“玩”。有了课前的热身,在课上让学生跟着《采茶舞曲》创编采茶的各种动作,学生轻松自如,争相比出不同的动作,整个教室俨然成了一片欢乐的茶园。
    2、提供“动”的机会
    反思以往,我们给学生“动”的机会委实不多,律动即有规律的动,自然缺乏创新性,学生在课上动得最多的是“嘴”,可多数局限于一遍遍跟唱,无需动脑。今天看来,音乐课能让学生“动”的机会真是太多了!一位教师在上“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春晓》”的欣赏时,不仅让学生听、唱,而且将学生分组,让大家用其他的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于是有的小组创作了配乐诗,有的小组自编 歌舞,有的同学利用现有的音源塑造出鸟鸣、酣声、水声、泉水流动的声音,还有的同学用图谱及绘画来展示诗歌的意境……同学们通过“动”,不仅感知了美,体验了美,而且创造了美,表现了美。
    二、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压力在“众”中获得释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同向而坐时;会有一种平和亲近之感,但如果人与人相对而坐,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压迫感,不自然感。即使不是有意凝视对方,也自然有一种直刺对方心理的攻击性。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效应称作“坐向效应”。在音乐课上,这种“坐向效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学生,尤其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提问、表演的环节上,教师不妨转换方位,走进同学中间,与同学们浑然一体,没有了“对视”的压力,你会发现学生的回答丰富了许多,学生的表演自然了许多。
    个别提问对性格外向的学生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来讲压力是很大的,要克服这种性格缺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音乐课能做到的是利用音乐课的优势帮助这些学生逐步改变内向、畏缩的性格弱点。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同样令他们有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但 要让他们个别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却使他们望而却步。为了帮助他们,教师可有意识地多利用集体回答或集体表演的方式,从众心理能让他们有所行动,尽管他们的表现不那么出色,教师也特别地肯定他(她)的回答。当心理压力在一次次的群体表演中得以释放后,自信也在他们心中一步步的建立起来。往后他们就有可能勇敢地战胜自己,大胆创新。
    三、形成竞争氛围,让学生在“比”中激活创新
    竞争不仅令人能够竭尽全力,更能激发出人们的潜能,中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更强,因此教师要善于引用竞争机制,用“比”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欣赏音乐,关键在于“听”的环节,若引导得不好一部分学生就会“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游离于音乐之外,这就需要教师花些心思。例如初一教材里的《G大调小步舞曲》,初中学生对此类无情节的音乐没有兴趣,加之又是外国舞曲,要吸引学生专心听较难,于是在欣赏之前,我将学生分组,然后提出要求:“下面我们要欣赏的是一首外国舞曲《G大调小步舞曲》,我们谁也没看过小步舞是什么样的,可是我们可以根据舞曲的特点来想象。等会儿,我要请每个小组来汇报你们认为小步舞是什么样的。”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专心致志地听,一曲完毕,各组热烈讨论,一组说“小步舞是很端庄的,很优雅的”;一组干脆派出两位代表来表演:男生高高昂起头,一手搭腰,伸出手邀请女生,女生则优雅地半屈膝点头;另一组甚至说:男的要带上白手套,女的要穿上“婚纱”一样的裙子……
    又比如旋律创作练习,刚开始时学生都怯于动笔,于是我拿出几题例子来,对同学们说:“这是刚才某班同学创作的,多好呀,你们班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吗?”这样做的效果有二,一是以“邻班同学”的定位消除了同学们觉得音乐创作 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二是激发了同学们的好胜心。一经“煽动”,便有许多同学跃跃欲试。评价也得会用“比”,教师要尽快找出每位竞赛者的胜出之处,引导大家给以肯定:谁的旋律最好听?谁的节奏更紧凑?谁的节奏更舒缓?甚至谁的乐谱更工整?总之要“无限减少否定”来鼓舞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我们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正是为了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里,放下各种心理包袱,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创造才能。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