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几个问题
长汀一中 吴富林
2006年秋季,福建省开始了高中新课程的实验,长汀一中承担了福建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工作”的研究任务,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实验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明确理想的育人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理性思考的逻辑起点,一切为了学生的需要、成长、发展,以此为依据构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学校价值体系。我校根据这一时代精神和学校的特点,提出育人的理想目标是“文明一中人”,其内涵是:德智双全、文理兼备、学创俱能、身心两健。即要培养德育、智育,文科、理科全面发展,学习创新能力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学生。理论依据是:一、党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二、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人才要宽口径厚背景,文理兼备,尤其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新课程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观念,我校提出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二、分阶段突出育人内容
《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中指出:“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始终保持学校德育的生机与活力。”我校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实际,在《中学德育大纲》的基础上,规范高中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分阶段突出以下重点内容:
高一、开展践行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确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高二、开展基本国情教育、时事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逐步形成公民意识、科学意识;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锻炼健全的独立人格。
高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具有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判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男女同学真诚友谊,懂得青春期心理卫生和性道德,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
我们要求各年段按照这些内容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班的管理和评价
高中新课程实行选修制和学分制管理,学生可以跨班级选修课程、跨年级选修课程和再次选修某一课程,按选修课程组建的班级即为教学班。其管理和评价意见如下:
1、教学班的职责
(1)通过选修课组建的教学班的教学与学习,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对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教学班的上课纪律等进行管理。
(4)对教学班的学分进行认定。
2、教学班的管理
(1)组建:按照学生选修课程和选择任课教师编班,班生数控制在50人以内,由选修课老师授课,根据选学课程一学期一次编班。
(2)教学班的班委会:班长(负责纪律、点名);学习委员(师生沟通,收发作业,成绩管理);组长(10人一组管理)。
(3)行政班与教学班协调:教学班座号按来自不同行政班编号,实施考勤、成绩、作业等检查,并及时向行政班主任反馈。
(4)“一卡通”考勤:有条件的学校实施学生“一卡通”制,让行政班的班主任和家长,了解学生、孩子到位情况。
(5)学分认定:教学班的老师按照:考试成绩、作业、出勤等项目认定学分。
3、教学班的考核评价
序号 |
项目 |
评价内容 |
评价依据 |
分值 |
年段 |
政教处 |
1 |
学生发展 |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抽样调查,问卷调查 |
10 |
|
|
2 |
考试成绩 |
举行半期考和期终考 |
考试成绩 |
40 |
|
|
3 |
学习习惯和方法 |
学生学科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 |
调查 |
10 |
|
|
4 |
作业、出勤 |
完成作业好,出勤纪律好 |
检查作业和出勤记录 |
20 |
|
|
5 |
学分认定 |
考试成绩、作业、出勤 |
原始记录 |
20 |
|
|
总 分 |
100 |
|
|
四、导师制的建立和评价
1、导师制的建立:对同一年度入学的新生实施导师制;原则上以任教的行政班级的学生为对象,每位老师指导10—20名学生;一年一度确立导师。
2、导师的职责:
(1)指导学生选课。高中学生尚不成熟,导师应协助行政班班主任指导学生正确的选好课。
(2)协助行政班班主任,发展指导的学生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加强家校联系。协助行政班主任积极开展家校联系工作,形成家校社会立体教育网络。
3、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
序号 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依据 分值 年段 政教处
1 指导学生的 学生有健康向 纪律、出勤 30
思想品德状况 上思想道德品质 遵纪、守法
2 指导学生的 学生作业及时完成,
学业状况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卷调查, 50
和学习方法,学生考 学习成绩
试成绩不断进步
3 指导学生在家 学生有家庭责任感, 问卷调查,
庭和社会的表现 感恩父母,有良好 家长、社会反馈20
的社会公德
总 分 100
五、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和学分认定
——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组成部分 参考项目 时长 必修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 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等(高一) 1周 6
社会各行业的体验活动(高二) 1周
校内各种社团、校内劳动等(高三) 1周
——学分的配置:社会实践共3周,每年1周2个学分,三年共6个学分。
——课程内容:指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
(1)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培养生活技能和主人翁意识,如日常劳动、正常的卫生打扫工作、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和校园午间公益劳动(以行政班为单位)。
(2)军训、进行军事知识、国防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参观德育基地和郊游,配合政教处德育工作主题,组织专题的参观考察活动,利用学校德育教育及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实践活动。
(4)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5)社团活动:参加1—2个校内学生会社团部登记的社团活动或校外合法社团活动。
——实施方式:由学校统一组织,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实施。
——学分认定:由年段长、班主任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社会实践必修6个学分,其中高一年级军训(三天)、高三三天(合计一周)、高二年级社会实践(一周),分别计2个学分;其他活动如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参观和郊游、德育基地活动、参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的等三年合计至少有一周时间,计2个学分。
(9)学分认定依据:实践天数,每学年达一周得0.5分,考核认定合格0.5分,每次活动的计划、记录、总结材料齐全1分。
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课程指导中心最后复议确定。所有学分记载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及学分认定
——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
1、志愿者公益活动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种为公众谋利益的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参加助残帮困活动等;如与环保、卫生、绿化、美化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各种大型活动的义务工作以及其他志愿者活动等。公益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2、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可配合社区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板报、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制、环保、卫生、科技、拥军拥属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等多方面的宣传活动。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区发展的使命感,并激励学生身体力行。
3、帮贫助困
学校鼓励学生自觉而乐意地为社区特殊人群(如:经济困难人口和残疾人等)的生活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爱心和同情心,增强自我的奉献精神。
4、社区民俗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时间安排及学分认定
学生可在高一或高二期间利用双休日、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共获得2个学分。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在高二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评价,特殊情况可将评价时间延迟至高三第一学期末。
学校根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情况汇总认定学分。
——课程实施与管理
社区服务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一般三人以上,各小组要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的组成可不限班级。学生可在一个固定的活动小组完成所有的社区服务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参加或组织不同的活动小组。小组服务活动的目标和方案应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小组参加活动所需要的交通、购买劳动工具等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
社区服务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政教处、团委和年段负责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区服务活动负责。社区服务小组可根据需要聘请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区服务活动小组负责。
——课程评价
社区服务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参考服务工作的完成情况。主要从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量、态度、收获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每次活动过程中填写的《长汀一中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
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成立三个小组,新课程德育工作管理小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领导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生综合素质班级评定小组,负责评定“学生互评”等级;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评价小组,负责评定“教师评价”等级;“总评”由班主任负责评定。“教师寄语”由班主任负责撰写。主要针对学生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采用激励性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突出学生特点、特长和潜能,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
八、高中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使用
1、建立:由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收集在校期间获奖证书、综合素质评价表、最佳作品或成果和综合实践材料等学生个体在发展中,有代表性的材料。清楚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各阶段的进步成长过程,展示学生的特长、才艺和潜能。
2、使用:期末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收集成长记录袋,作为评价的实证材料。
3、保管:平时由学生本人保管,装有关成长材料。期末收集由班主任保管,学年结束交回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