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情景的创设
长汀一中 丘红英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够让其活着抵港,价格就会比死沙丁鱼高出好几倍。但由于路途遥远,往往沙丁鱼运到半路就会死掉,很少有人能够将沙丁鱼活着运回来。只有一艘渔船每次都能成功地带回活的沙丁鱼,该船的船长因此赚了很多钱。但是,人们向这位船长请教其中的诀窍时,他总是避而不答,一直严守这个的秘密。直到船长死后,人们打开他的船舱才发现只是在鱼舱放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由于鲶鱼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对这样一个异已分子的加入深感不安,在危机感的支配下紧张地不停游动,在危机与运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生命的潜能,所以才能够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 "鲶鱼效应"。
如果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比喻成沙丁鱼的话,创设一系列相关联情境将整节课链接起来,就象在沙丁鱼中放入鲶鱼,无疑会大大增加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活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去地思考并积极去探究和创新,并试着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知识,这就是求知欲。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一旦产生了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学习,主动地钻研。实践证明,创设教学情景,培养高中学生物理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物理情景?以下是我对创设教学情景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新奇情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呈现给学生的材料、现象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打破学生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的平衡,引起“意外惊奇”的效果。当学生进入这种惊奇的情绪场景时,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力的分解”一节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在桌面上放一个大砝码,现要求用细线将它提起,问学生用一根线提易断还是两根同样的线易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根线易断,这时教师用一根线稳稳地提起砝码,而用两根相同的细线(有意识地使两线夹角大些)提起砝码时,线却一下子断了。实验结果大大出乎学生意料,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呢?这一悬念的产生会激发学生去探寻其中的“真谛”,以迫切的心情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又比如,在教自感现象一节时,连接“千人震”电路(如图),
让几个学生手拉手,并且两边同学的另一只手分别捏
住裸露铜线的A、B处,问学生一节干电池电压能否
使人有触电感觉?学生会答不能,这时教师把开关闭
果然没感觉。学生正高兴时迅速断开开关,这几个学生有强烈的触电感觉。从这几个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其余的学生也可以意识到这一点。至此,在电键K接通到断开瞬间,A、B之间产生了很高的电压这一结论使学生处于惊奇之中。脑袋中自然打了个大问号。再如,在讲述“楞次定律”的推广含义(阻碍相对运动)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首先演示小磁铁与木板、铝板间是没有磁力作用的。然后在倾斜的木板和铝板上分别固定一张白纸,使其动摩擦系数相同,然后让小磁铁分别从两板顶端自由下滑,学生意外地发现铝板上的那块小磁铁竟然是缓缓地下滑,速度明显慢于木板上的小磁铁。实验结果有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处于惊奇、困惑的情绪之中。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真实可感的有趣的物理情景,学生整堂课都会带着新奇的疑问,怀着极大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快乐。
二、创设开放情景,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愿望。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而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自主的学习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已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教学中创设开放的物理情景,给出的实验器材有:秒表、皮卷尺、天平、重物、滑块、斜面、铅球、自由落下的重物和打点计时器,而将实验探究的时空留给学生,有的学生用秒表、皮卷尺、天平、重物做实验,测出重物的质量,让它从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测出下落的高度h ,及时间t ,求出落到地面的速度v =gt ,从而探究1/2mv2是否等于mgh 。有的同学用秒表、皮卷尺、天平、滑块、斜面做实验,测出滑块的质量,让它从光滑斜面下滑,记录下从顶端下滑到底端的时间t ,再测出斜面的高度h 和长度l ,求出末速度v ,探究机械能是否守恒。有的同学用秒表、皮卷尺、铅球做实验,在高h 处水平抛出一个铅球,记下铅球落地所需时间t ;测出下落的高度h 和水平前进的距离S ,计算出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探究初机械能1/2mvo2 + mgh 和末机械能1/2mvt2是否相等。有的同学用自由落下的重物和打点计时器做实验,纸带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重物下落的高度,选定几个计数点,测出他们之间的距离和重物在各点的速度,探究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师引导同学们,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同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整个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的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起求知欲,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举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学习新知。
三、创设合作情景,让学生体验集体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新知识建构难度的有效途径。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情境,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能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启发,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 ,体验集体的力量,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合作精神。
比如,教师在“摩擦力”的教学时,先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针对教学目标,各小组开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以“报告会”形式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可以成为“请教”或“被请教”的对象,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提问、解答,并通过讨论、总结、演讲、评价等环节,轻松愉快地度过“摩擦力”这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大关。这样师生间、学生间进行了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相互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精心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学习新知识。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把静态的教学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