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探究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2342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探究

长汀一中    

 

在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强调的是:初高中课程的衔接问题,即强调知识的衔接,以及学习方法的衔接问题,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水平的稳定性影响了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因此,探讨初高中学习心理的衔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表征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高一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他们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数学的思维模式也从原来的以经验占主导向以理论为主导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其间所形成的年心理态势、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和知识结构将对他今后两年的学习和成长中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思维模式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在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注重“双基”学习,追求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熟练,于是,“精讲多练”就成为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的手段,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模式化和程序化,学生的深层次数学思维当然得不到训练。而新课程高一学段要求学生不断的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符号表示、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利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二次函数,初高中的要求不同,反映的数学思维也不同,在高中可以利用它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运用它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编拟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综合数学素质,特别是能从解答的深入程度中,区分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联系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联结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难于被吸收,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障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因素,一般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大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学生对数学学习对象的价值判断、所持的爱憎等情绪反映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态度、学习动机;教学中出现的由于思维障碍所产生的课堂焦虑以及因初高中学业成绩的巨大反差形成的考试焦虑,使得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惊慌失措、无助感、思维混乱等不良反应,已经使部分同学畏惧数学,逃避数学。这种阴影也必然会影响学习个体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二、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衔接的对策

1、正视初高中数学学习的心理转折,引导学生自主实现转折。初中的数学学习与高中数学的学习的确有本质上区别,要让学生明白高中数学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类比的学、联系的学,激励要学生与时俱进,领悟数学学习的方法,并自觉地完成这种转折,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

2、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人教A高一数学必修1中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设计以下题组,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基础差的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1】分别作函数f(x)=x2-2x, g(x)=x2-2x (x[24])的图象并求单调区间及最大、最小值;

2】求函数y=x22axa22x[24]时的最小值;

3】求函数y=x22x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降低思维难点,引导学生探究,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及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模块的有序发展。

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算法意识。算法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有时我们经常埋厌学生为什么讲过的问题也不会做,其实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模仿那曾经讲过或做过的题目求解,但就是不知道怎么下手;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算法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算法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算法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如:设x2y225,求u= 的取值范围。若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μ的取值范围不大容易求,但适当对u进行变形: 转而构造几何图形容易求得u[66 ],这里对u的适当变形实际上是数学的转换意识在起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算法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所以,提高学生的算法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奇著《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士编著《PME:数学教育心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罗润生,申继亮,王孟成.《影响高中生数学学业成绩的主因素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6.2

[5]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4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