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8-10-14  点击:1507 

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长汀一中  丘凤玲

 

摘要: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促成学生自主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结合高中化学教学课改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要求, 笔者主要谈了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认识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技术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4、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适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6、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为了达到课标的要求,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要研究、读透新课程的实验内容。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化学实验内容比较

传统化学实验内容学术倾向严重,过分强调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实验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过于重视学生的认识性结果,忽视学生的过程性体验;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探究的内容少。

而新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1、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

以学生身边的物质作为实验药品,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化学实验内容的素材,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有助于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靠近化学;有助于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化学,用已学的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特点2、注重用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新教材中实验最大的特点是探究性更强了。那种一切都告诉明明白白,然后按照要求一步一步照着做的实验没有了,无论是“迁移与应用”,还是“知识支持”,都没有直接描述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几乎所有的实验都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启发性,都有较大的思维容量,新教材中的实验更关注学生的参与性、研究性和创造性。

特点3、重视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在课程编排中,将形成绿色化学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品的生产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特点4、注重中学实验的现代化

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当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

特点5、重视教师创造空间

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实验内容及内容呈现形式上,都有很大变化,更加多样化。如原教材中有大量的验证性实验,现在以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实验的实践活动等形式出现,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灵活,改变了过去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新教材中化学实验不再刻意区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让教师有更大的个人教学创造空间。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客观条件,可由教师演示,也可随堂实验或学生探究。新教材提供了实验内容的素材,但如何使用,如何进行教学,却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可多样化。

二、化学新课程实验内容在表述上的变化

把新课程标准下实验内容的表述与旧课程相比较,不难发现实验在表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以学科为本,以实验为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使实验从作为知识灌输的基础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原课程的大量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实验实践活动等,实验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索养和创新精神。

例如:鲁科版《必修1》中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中介绍铝的性质在一支大试管里面放入1/4试管容积的AL2SO4)溶液,滴加氨水直到不产生沉淀为止,将沉淀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盐酸,另一份滴加氢氧化钠,观察实验现象。

2氢氧化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硫酸铝与氨水反应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氢氧化铝与NaOH反应

 

 

 从这个实验的表述可以看出,实验的设计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从为学生课内学习而设计实验向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而设计实验转变,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该实验结合了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把课内学习的化合物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自己独立完成该实验。

(3)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的方向转变。

(4)从教师垄断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向教师吸引、指导、帮助学生参与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转变。

(5)从只注意“修修补补”性实验研究向重视开发性研究和创新设计、开发与完善相结合转变。

(6)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当应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

(7)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意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新世纪鲁科版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第三章 1 碳的多样性 课程一开始就说明:碳即时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下面“联想质疑”部分给出了几个图片,让学生从图片很快了解到碳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可以给学生直观鲜明的印象,新教材图片丰富,这一点相比以前的教材是一个明显的优点。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变化

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的教学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1、教师演示实验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改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照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老师起主导、点拨的作用,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增加学生动手的次数。从原则上讲,凡是操作相对容易,反应装置比简单,安全系数比较大的实验,均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探究性实验,在课堂中应用引导一探究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2、合理改进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藏在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素材,并设计成探究性的问题供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学习。

3、扩充分组实验,拓展课外实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传统的分组实验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应用性为主,带有强烈的训练目的,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预习—实验—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按部就班,很少体验“发现”的喜悦,多数是把书中的答案抄在实验册上。在新课程理念下,我认为可以补充分组实验,只要能充分反应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设计思想或收获体会,科学技能和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所提高就说明达到了分组实验的目的。

有些实验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用一些简单易找的器材,独立完成。这类分组实验教师一般不做现场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寻找器材,操作并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科学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后,自制水果电池;用食醋和纯碱溶液改变花的颜色;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实验等。这类课外实验的教学,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限制,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学生甚至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自制一套实验仪器。这类的课外实验,不仅能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它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实验的机会,而且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能让学生写“课外实验随记”,记录课外实验的内容、现象、结论,甚至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就更好了。

4、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放大实验效果

事物都有两面性,课堂实验教学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有的实验耗时长,有的实验污染较大等等。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实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声音、图象的新异性名角度让学生验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不仅让学生看的清楚,且有动感;不仅知道结果,还了解了整个过程。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在教材中虽然不做重点要求,但需要了解,由于氯气有毒,因而在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运用制作的课本实验的原型模拟和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的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气体的收集和尾气处理,同时在课件中气体产生的动画的使用,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且印象深刻。

5、注重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

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他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行、意统一和谐的发展。

实验中应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为此可进行密闭实验,对于反应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应予以收集和处理,或加强回收,通风等其他防护措施。教学中,有C12的性质实验,实验进行到最后要有尾气处理部分,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多余的氯气。在实验教学中,可提问让学生思考,例如在生产或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应用什么方法处理不至于扩散到空气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对于碱性物质,一般可用酸液吸收。如NH3可用稀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以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硫化氢可以通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转化为硫化铜沉淀。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基本简单原理。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 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化学教育, 1991,(03) .

[2] 刘成坤. 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变革[J]化学教育, 2005,(07) .

[3] 魏建方,杭献. 对新课标下学生实验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5,(07) .

[4] 许颖如.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条重要途径[J]化学教学, 2004,(05) .

   [5] 刘振锋. 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的策略[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4,(04) .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