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实践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8-10-14  点击:662 

                          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实践                          
 长汀一中  丁祥钦

 

【摘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体育意识的转变,进一步深化了学校体育的内涵。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同时教学评价也更为全面。

【关键词】体育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学评价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由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根据这一变化的体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相应地,更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1.更新教育观点是课改的先导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教育观点是课改的先导。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指导思想和体育意识的转变

由注重“三基”向重视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注重“三基”,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意识方面由阶段体育的意识向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学校体育不再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门期和打基础的阶段。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自愿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

1.2 素质教育观的体现

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观。

首先,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以往的体育课以体育知识为中心组织体育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的系统化、运动技能的正规化,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新课程标准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使每个学生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再次,素质教育既重视可接受性,更重视可发展性。素质教育既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更关注他们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可能性。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并能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生活条件以及今后不同的工作环境,自主选择学习。并运用科学、有效的体育手段,进行身体锻炼与身体娱乐。再就是学会生存。强健的体魄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锻炼习惯。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尤其是艰苦的环境)中独立生存。进一步学会做人。在集体生活、学习中学会与人友好交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等。

2. 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将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到教学之中,并在教学之中不断完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学生如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丰富,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而不是采取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例如在讲解示范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手型之前,让学生向空中竖直上抛排球,分别落到凹凸不平地面、沙坑、平整的跑道上,观察哪种地面反弹效果好,并且思考垫球应该做出怎样的手型。然后再讲解示范手型要求:平整且富有弹性。这样学生就能领会出击球必须要有良好的击球平面,从而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2 有了适合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例如:有一个特胖的女同学,在练习30米加速跑时,每次跑她都是最后,并且离前面的同学差的很远,两次练习后使她失去了信心,干脆坐下不跑了,这时我及时鼓励她说:“你第二次跑的比第一次快多了。”几个跑得快的同学也到她的跟前鼓励她,我采取让距跑的方式,让她们一起跑,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结果这次她跑在了前面,心里很高兴。“这位同学取得更大的进步是什么?是一种面对困难不气馁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老师和同学都在期待你,相信你一定成功。”教师的鼓励引来同学们一片掌声,就这样这个女生的练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并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2.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适合青少年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青少年。教师要转换角色,变“主宰”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实践——思考——创造——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乒乓球课学习推挡技术,教师先不讲解技术要求,学生可以用任意拍面(与桌面和球网任意夹角)做推挡动作击球,课后要求学生应用学过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等相关知识,分析不同拍面的反射角度。第二次课,再向学生讲解推挡技术要求,同时运用空气力学原理分析上旋球在空中飞行的特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推挡技术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深刻领会控制拍面的的重要性和技术要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

2.4 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需要创新性,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例如:在篮球分组比赛教学中,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可以自定不同的游戏规则进行比赛。如半场比赛中规定进攻方必须通过传几次球后才能进攻或通过掩护、挡拆、突分、传切等不同的战术配合进攻,得分方才有效,防守方抢到的篮板球必须出三分线方能转入进攻等等。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以往的个人单打独斗,又培养了学生合理利用技、战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5 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关怀每一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本身也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可能就是很大的成功,应当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差生”,存在的只是单一、呆板、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3.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为此,要提倡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意学习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过程;不仅要注意定量评价,而且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要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要重视相对性评价。

因此,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目标的激励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情况,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改革的脚步已经开始。尽管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完善。但我坚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将使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田琳. 学校体育如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 《中国学校体育》2002.2

[2] 季浏.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国学校体育》2002.3

[3] 苏燕华.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2002.3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