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完(职)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探讨
长汀一中 罗建华
前言: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国家竞技的改革要走竞教和体教结合之路,即青少年业余训练要回归教育,优秀运动员(队)要逐步向院校过渡。2005年,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四类运动员(国家一级、国家二级、运动健将、武术武英级)免高考政策。2006年,国家教育部又公布了全国235所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信息。这些政策和信息对于普通完(职)中学校培养具备或接近国家一、二级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让有运动天赋和参加多年课余训练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实现大学梦看到了希望。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从何而来,国家队、省、市体工队的生源是有限的,而且这些队员还受文化程度低和运动潜力不大的影响,制约运动员的进一步发展。普通完职)中是培养和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一个很重要途径,普通完(职)中又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课余训练的认识,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普通完(职)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1、观念的改变: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健身、娱乐、休闲、营养、竞技等等,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体育的支持。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普通完(职)中学生只有走文化学习和高考一条路才能升入好大学,选择好的职业。殊不知,在普通完(职)中有很多学习不错,体育基础又好,又有兴趣,又有运动天赋和运动潜力的培养苗子,如果各学校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给这些有兴趣,有培养前途的苗子加以科学的训练,同样能为高校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人才,1998年,长汀职专的黎秋生在全国农运会中100米跑出了10秒5,被福建体育学院特招;2003年,长汀职专的李建辉100米跑出了10秒6,又被福建体院特招;2006年,长汀一中的曾悬涛参加清华大学特招,100米测试跑出了10秒5,同年参加复旦大学特招100米测试跑出了10秒4的好成绩,现已被复旦大学录取。2006年长汀一中的高二学生刘金水(女)在全国赛中800米跑出了2分9秒的好成绩。这些同学的成功不能不说普通完(职)中学校具备有运动天赋、有运动潜能的好苗子,也不能不说普通完(职)中学校同样有能力、有条件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也为学生解决了升学和就业之路。同时还可以以相对较少的资金和较多的科研投入及相对平衡的脑体结合,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中学生运动员。
1.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对有着特殊才能的学生,我们要改变用一个模式来培养人才的传统做法,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为人的个性存在着差异;用一个模式要求人才,就会压抑人的特殊才能的发展,人的个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也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我们教学和训练中应努力创造条件,按照各个学生不同的特长,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施以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发展,成为出色的人才。
1.2.打好基础,提高成才率
在我国有关资料表明一个冠军运动员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专业运动员的陪衬,这样的成才率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由于很多运动员的基础没打好,运动寿命也大大缩短。纵观国外,由于基础好,许多运动员都能参加多届运动会。作为教师或专业队的教练员,必须要有对学生或运动员负责的责任意识,要教会他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出成绩,还要真正为运动员未来着想。健康全面的发展才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应该具备的品质。
1.3.加强学习,接受社会挑战
三次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就业难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普通学生也好,专业运动员也好,都要加强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生存技能的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时更需要革新自身的观念,加强职业技能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身生存技能是每一个运动员应有的思想准备,并随时接受社会的挑战。
2、普通完(职)中应该培养怎样的高水平运动员
能够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技术、能文能武、双红又专,一专多能的新一代高水平运动员,是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在大、中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优势引起了体育界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作为向上一级培养和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普通高中同样受到体育界的关注,行情被看好。世界很多体育强国,如新西兰、德国等,正是通过搞好初级培养途径而实现强国梦的。
2.1.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需要有文化基础支撑
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制约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程度越高,他们对运动技术、技能和战术的理解越深,比赛时也就运用得越灵活自如。2005年的体育高考对学生运动员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同时对文化成绩的要求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适应现代高级竞技运动发展的潮流,把竞技运动同科技文化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
2.2.普通完(职)中应培养学习型的高水平运动员
运动员按照教练员安排内容进行训练是不会错的,但运动员在训练或学习时只会机械的训练或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最终也不会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著名的莫慧兰、刘旋、王义夫、刘国梁、王军霞、谢军、伏明霞、邓亚萍等优秀运动员都是学习型的。我校的曾悬涛、林剑等也是学习型的运动员。
2.3.普通完(职)中应培养有兴趣,有理想的高水平运动员
一个有着体育兴趣和远大理想的运动员,必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在文化学习和运动成绩方面就有远大的抱负和执着的追求:从普通完(职)中考入清华大学的胡凯说:“因为我热爱的是短跑这项运动,我喜欢享受训练和比赛的过程,我愿意努力提高运动成绩不断突破自我”。
3、普通完(职)中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的普通完(职)中学校要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需要有好苗子、好教练、好的训练环境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训练理念和竞赛体制。体育教师只要用心去发现,去科学训练,用心去培养,同样能培养出达到高水平竞技型的运动员。
3.1.淡化金牌意识,克服短期效应。
中小学课余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体育后备人才,在比赛中创造出良好的运动成绩,为本校争得荣誉。但由于受社会评价体育教师工作成绩好坏因素的影响,有的体育教师(包括市、省、国家队很多教练员)为了证明自己的工作业绩,不考虑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盲目追求比赛名次和金牌意识,加速强化训练或片面突出训练,进行不适当的大强度的杠铃力量练习和大负荷训练。这种“拔苗助长”的训练方法,只会使一些有前途,有天赋的好苗子过早“夭折”和过早离开自己喜爱的运动,也会让许多参加训练多年的学生没能实现大学梦。
3.2.先普及,后提高,先基础,后专项。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93万余所中小学有2.3亿中小学生。在训学生520万人,占总数的26%,而经常参加比赛的学生只有5600多人。与邻国日本相比,日本有30%的学生参加课余训练,其国家经常性为学生开展各种中小型比赛,美国每年有27万学生经常性的参加比赛。德国人将高水平的训练队和群众体育活动融合一体,他们学生的参赛人数的比例更为惊人。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过早地进行专项化的训练,会对学生的前途造成不利的影响和造成青少年儿童时期比赛成绩优异,进入成人时,因训练基础不扎实,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机能发挥失调失控,出现伤病,同时导致出现“早衰”现象,或因伤病进入成年后无法继续系统地从事专项训练,而被迫离开运动员喜爱的运动。因此,中小学应重视学生全面的身体训练,提高其身体素质,使身体机能均衡发展,避免过早地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
3.3.用心发现,结合科研,用心培养。
一个或一批优秀运动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教练的发现,科学训练是必然的。教师在平时上课、课外活动中应随时观察所处对象在各方面发展的潜能,发挥教练员的优势,对有潜能的学生加以培养,全面了解学生,针对个性情况,做好学生的训练工作,教练反思训练情况,必将指导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3.4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今后培养运动员的最佳途径。
学校办运动队,培养又专又红,能文能武的运动员,既提高了运动水平,又保证了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学校运动队又带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减少了国家对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运动员过早退役是人才资源的浪费,老运动员迟迟退役则是人才资源的另一种浪费。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模式,解决了这种浪费。国家应该把运动队下放到学校,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师资,场馆等资源,办各自的特色项目。
4、结论
4.1普通完(职)中学校群众体育的基础好,选材对象多,文化素质较高,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渠道。
4.2在普通完(职)中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收获。
5、建议
5.1普通完(职)中的体育运动竞赛最好安排在寒暑假,以减少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学习负担,不至于影响学生的学习。
5.2普通完(职)中在招收体育特长生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5.2.1认真做好体育苗子的选材工作,加强对成绩优秀的运动员的训练工作,建立高水平运动队,与高等专业体育院校有机结合,建立自上而下的一体化训练结构。
5.2.2对于那些文化课基础好,对体育事业热爱,具有完善的身体素质条件的优秀学生,文化课达到一定水平要从事体育教育科研,体育专业竞技,大众健身体育的研究,采取动员、鼓励、吸纳的方式,加强引导,从而为体育带来提供优秀人才。
5.2.3对于那些文化课基础较差,得用体育作为跳板考入高中的学生,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使他们自觉地加强文化课学习和体育专业训练,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徐超、王文静《中国学校体育》直面2005年普通高校体育高水平运动员招生 2005.4.P32
2、朱建民、黄艳梅《中国学校体育》影响天津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行为的因素分析 2005.3.P32
3、胡思诺等《中国学校体育》中小学课余训练应处理好七个关系 2004.5.P36
4、钟秉枢《中国学校体育》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路在何方 2006.2.P38
5、张志荣《中国学校体育》探索我国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 2005.5
6、刘同为、王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我国竞技武术训练体制新模式的构想 2002.4.P30
7、旷美云《中国学校体育》比较中外学校体育及对我国中小学课余训练的思考 2006.1.P46
8、《中国体育报》——2006.4.1第9340期。
9、《中国体育报》——2006.4.3第93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