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浅谈“省质检后的化学复习”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11-03  点击:1092 

浅谈“省质检后的化学复习”

长汀一中  李火木

 

一、研读《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以后称《考试大纲》)。对比2005年的《考试大纲》的变化,领悟其变化,并贯穿于第二轮的复习中。

2006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A、增加部分:第一,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第二,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第三,以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的作用,增加了“甲醛”;第四,命题要求增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态环境”。其中第一、第二点在省质检中就有体现。B、更改部分:第一,把有关“涵义”改为“含义”,第二、“二氧化碳粉尘”改为“粉尘”,第三、“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聚合成树脂”改为“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C、删除部分:多羟基酮。

二、第二轮复习仍然要以主干知识为主,并使之网络化。

第一轮复习的时间较长,要复习的内容较多,“海岸线较长”,不易形成主干网络,而开始第二轮复习后,各地的质检试题又铺天盖地而来,往往会落入讲评练习的轨迹中,而忽略主干知识的强化,因此要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主干知识主要包括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阿伏加德罗常数、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及移动、电解质理论、电化学、物质的制备、有机物的结构及性质、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要按照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着力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紧密联系实际,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元素周期律把非金属划分氧化区:F、O、Cl、Br;还原区:H、C、Si、P;氧化还原区:N、S、I;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划分活泼区:K~Al;中活泼区:Zn~H;不活泼区:Cu~Au。有利于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与化学理论中有关知识形成网络;有机化学要形成“卤代烃、醇、醛、酸、酯一条线,烯烃辐射一大片”为主干知识的网络;具体的单质、化合物的知识要形成“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对应水化物”及“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的主干知识网络。熟悉已掌握的主干知识就能对各知识做到“呼之即出”的境界,为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要在回忆知识上多花时间,把精力放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许多学生在解题速度不快,其根本原因就是知识网络不够熟悉,把大量时间耗在回忆知识点上,导致不能做完理综试题。时常可听到“×题,我想出来了,但时间不够”的感慨,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三、精选题、练到位、评到点,勤反思

1、精选题。第二轮复习的练习最好自己编印,因为只有自己的老师才知道自己的学生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才能选用有针对性的练习。选用的习题要典型、基础,并能考查学生的能力。通过训练才能形成能力。第二轮复习的功能之一是巩固第一轮复习所取得的成绩。某种角度而言,巩固就是胜利,只有在巩固自己强项的基础上,才能求弱项的提高。防止强项变弱项,而弱项仍然是弱项的关键在于老师的选题。选用能针对自己学生实际,又能体现典型性、基础性的习题,就是近3年的高考题。高考题集中了全国最优秀专家的智慧,他们在当时出题时是经过深思熟虑,既要考查基础,又要考查能力,是其他习题无法比拟的,每年入选《考试大纲》的题型示例就是历年的高考题,这就证明了这点。因为这些题目不偏、不怪。因此选题要防止这样的倾向:认为选用体现主干知识的题目太简单,认为历年高考题太俗气,而选用难题、偏题、怪题才刺激。如果忽视基础知识,定错方位,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每年都会出现“越基础的知识越易出差错”的怪圈,这与选题的方向存在偏差有一定的联系,导致基础题丢分,能力题分拿不到。

2、练到位。从审题、解题思路、解题规范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每次的考试(无论高考还是平时考试),都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元素符号写成元素名称。电子式写成结构式,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审题的训练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第二轮复习中,训练一定要到位。如酯化反应的漏水现象等“事故易发生地带”应多次加以强化训练,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答卷的科学方法训练,遇到难题不着急,我难别人也难;遇到容易题不大意,我易别人也容易。科学规范答题,选择题慢下笔,一次成功;非选择题,先做优势科目,先做有把握的试题或难题的(1)(2)小题,把可拿到的分拿到手,再去攻克难题,学会“舍得”,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不经过训练是难以达到这一点的。还有解题速度、规范答题等方面也是在训练中要注意,不能把训练仅仅限于会不会做的层面上。

3、评到点。讲评试题的时候,不能就题论题。首先要评到关键之处,找出错误的根源,检查平时的知识有否形成网络化。例如今年省质检21题,工业上SO2的转化为SO3的条件,选定400℃~500℃的理由,应从“催化剂活性、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三个角度作答,而大多数的同学只答得其中的一个或二个要点,这与平时知识没有形成网络有关;又如28题要

CHCOOC2H5

  |

  Br

 


求写出                  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有些人漏写了部分反应,只注意到了酯化的水解,没注意到卤代烃的水解或水解后的产物会与 NaOH反应的知识导致失分,这也与平时知识没有形成网络,就难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其次,引导学生找解题思路和方法。比如解决电化学的问题,往往需要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变化的知识入手,因为电化学就是这两方面知识的“旧瓶新装”。再次,注意“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的解题方法训练,归纳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对普遍的错误之处,从五个层次去做。第一,这道题怎么做;第二,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怎么会想到要这样做;第四,不这样做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哪种最好;第五,这题改变设问的角度,还会有什么样的题目。例如有关离子存在的推断题,常出现“加HNO3沉淀溶解”的问题,可作“全部溶解”“部分溶解”“不溶解”等字眼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勤反思。老师课后或考后要养成反思的习惯。第一,反思高考复习新理念。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人,复习备考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不能包办代替。不要把学生从起点站抱到终点站,以指引思路为主,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品尝成功的喜悦;反思是否全凭老经验指导新复习,是否用研究型、讨论型进行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复习,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坚决不讲,不讲学生也会的知识坚决不讲,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二,反思作业,考试出现的差错。对差错作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出现的差错要作适当的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检测,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切除,哪些又是新犯的“毛病”,不断消除第一轮复习存在的疑点、盲点。

四、把握重点,联系实际

1、联系环境保护的实际。今年的《考试大纲》的“命题要求”增加了“关注生态环境”的内容,像SO2、NO2、NO、CO、含铅汽油、氢能源、O3、含氟烃等知识往往作为切入点考查这些物质的知识。今年要关注前段时间的环境热点问题,例如,松花江的苯及苯的衍生物的污染及用活性炭治理的问题要加以关注,因为去年全国卷第I套及广东卷、上海卷,都涉及了炒得沸沸扬扬的“苏丹红”问题。

2、联系生活的实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装修材料的甲醛问题,在各种媒体中时有报道,而“甲醛”又是《考试大纲》中新增的内容,这也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3、联系生产实际。全国人大会开过之后,“新农村”建设正成为热门话题,与化学有关的化肥、农药等方面是切入点之一,且《考试大纲》中也增加了“以合成氨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也应引起关注。

4、联系前沿科技或最新科技信息。如“神舟六号”。05年化学诺贝尔奖的烯烃的复分解反应。

以上是省质检后第二轮复习的一些想法,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